嘉陵江沿岸,都興做豆花、吃豆花。但最有名的,就像老話——“北碚豆花土沱酒”說的,當數北碚。在北碚場還不出名的時候,它的豆花就出名了。
北碚豆花好在什么地方?無非食材和做法,帶來不一樣的感覺。
食材,包括豆子,膽巴,各種配料,還有容易忽略的,水。豆子,要用文星場、戴家溝、槽上的豆子,色澤金黃,顆粒飽滿。膽巴,要用自貢、樂山的膽巴,味道才正。水,自然得是山泉水。
制法:
1、豆花制作,先把黃豆打成瓣,去殼,用山泉水浸泡,夏天泡2至3小時,冬天要泡4至5小時,然后石磨推漿,用布濾去豆渣,下鍋加熱。注意盡量把豆渣的汁擠干,一來豆渣弄干后可以另用,再說,多點汁,就多點豆花,這是辛勞的成果,可不要浪費。加熱豆漿,待快要漲時,輕攪豆漿,防止潽出。攪動豆漿,最好用二尺多長的竹板,要做到輕,慢,勻。向逆時針方向攪動。漲后持續幾分鐘,關火,等豆漿稍冷,即可進入下一個步驟,點豆花。
2、點豆花,當然是用膽巴為佳,這雖需要更多的技巧,但口感那真是不一樣。把適量膽巴調成水,或者直接加入微燙的豆漿中,或舀一碗豆漿兌上膽巴水再點。
3、點膽水,也講究個慢,勻,由多到少,用竹板幫助膽巴水盡快進入豆漿底部,再很慢很慢地讓竹板盡可能由下往上,由內向外地攪動,可費心,可費力的,細致功夫也就在這上面了??粗節{,由下至上,生出絮了,開始積聚了,開始沉淀了,就把豆漿往沉淀位置趕,由外而內。這時,會有那么一汪清泉在乳白的豆漿中出現,又用竹板帶著那汪清泉游走,清泉會慢慢越來越多,豆漿也漸漸變成一團白云,飄在清泉中。這時用筲箕,從外到內輕壓,幫助那團白云緊縮,還一點點舀去過多的泉水,鍋中,慢慢就有了一只綿羊,伏在清泉中。盛進碗中,那小綿羊還可以輕輕探出頭來,晃晃悠悠卻不掉下,調皮地挑逗食客。
如此而成的豆花,單吃白味就很有特色了,綿扎細密,看著嫰,聞著香,入口清甜,下喉爽滑。